
PRODUCT CLASSIFICATION
產品分類
更新時間:2025-10-30
瀏覽次數:12園區屋頂的光伏板、停車場的充電樁、車間里的儲能設備,這些曾經的成本支出項目,如今正在政策推動下變成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今年初以來,國家密集出臺多項能源領域改革政策,從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到虛擬電廠發展指導意見,再到智能微電網建設支持政策,一幅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藍圖正逐漸清晰。

對于廣大園區和企業而言,這場變革意味著能源管理方式將發生根本性轉變——從單純的用電方轉變為能源“產消者”,從成本中心變為利潤中心。

01 政策密集出臺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在今年2月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標志著新能源電價形成機制邁入全新階段。這份文件提出按照“價格市場形成、責任公平承擔、區分存量增量、政策統籌協調”的總體思路,推動新能源上網電量全部進入電力市場。
緊接著,3月份兩部門又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虛擬電廠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7年,全國虛擬電廠調節能力達到20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提升至5000萬千瓦以上。夏季,國家能源局在多項答復中進一步明確了對智能微電網建設的支持態度,強調智能微電網“對促進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納、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意義重大”。
02 新能源電價:從保障收購到市場競爭
新能源電價改革的核心內容可以概括為“市場定價+差價結算”機制。根據新政策,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上網電量將全面進入電力市場,通過市場交易形成價格。為平穩過渡,政府建立了新能源可持續發展價格結算機制。對存量項目,納入機制的電量和電價與現行政策妥善銜接;對增量項目,機制電價通過市場化競價方式確定。
以福建省剛出臺的實施方案為例,該省明確規定了差價結算的具體方式——電網企業每月按機制電價開展差價結算,將市場交易均價與機制電價的差額納入系統運行費用。這一變化意味著,園區和企業投資新能源項目將面臨更市場化的環境,但同時也有了更清晰的收益預期。

虛擬電廠作為一種新型電力經營主體,正在政策推動下迅速崛起。它不直接發電,而是通過技術手段聚合分布式電源、可調節負荷、儲能等各類分散資源,協同參與電力系統優化和電力市場交易。
《關于加快推進虛擬電廠發展的指導意見》為虛擬電廠明確了三種功能定位:
在系統運行方面,可提供調峰、調頻、備用等多種調節服務;
在需求側管理方面,可組織負荷資源開展需求響應;
在市場交易方面,可聚合分散的資源參與市場交易。
對于園區而言,虛擬電廠意味著可以將內部的空調、儲能、充電樁、分布式光伏等資源打包成一個“虛擬電站”,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獲取額外收益。
智能微電網:園區的能源自治之路
智能微電網作為分布式能源的重要載體,正獲得國家越來越多的政策支持。國家能源局明確表示,鼓勵各地結合應用場景,因地制宜開展智能微電網項目建設,在電網末端和大電網未覆蓋地區建設一批智能微電網項目,提高當地電力供應水平。更為重要的是,政策已明確智能微電網等新型經營主體享有平等的市場地位,鼓勵參與電能量和輔助服務市場、實現協同調度。這意味著,建設智能微電網的園區不僅可以實現內部能源的自洽與優化,還能以平等主體身份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將多余電力出售給電網或其他用戶。

園區能源管理系統(如AcrelEMS)是把握政策紅利的基礎設施。它如同園區的“能源大腦”,實時監測源、網、荷、儲全環節數據,實現能源的精細化管理和優化調度。

隨著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園區能源管理正從傳統的成本中心向利潤中心轉變。能源管理將不再是簡單的節能降耗,而是通過參與電力市場,將能源資產轉化為收益來源。園區可以通過智能微電網實現內部能源的優化配置,通過虛擬電廠參與外部電力市場交易,通過綠電交易提升綠色價值,通過碳資產管理實現碳減排收益。在這一過程中,那些早早布局智慧能源管理的園區和企業,將在新一輪能源革命中占據先機。
政策藍圖已經繪就——到2027年,全國虛擬電廠調節能力將達到2000萬千瓦以上;到2025年底前,各地都將出臺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具體方案。那些提前布局智能微電網、部署分布式光伏儲能、接入虛擬電廠的園區,不僅能在日益復雜的能源環境中掌控主動權,更能在電力市場交易中賺取真金白銀。